亚洲影视久久,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,国产91精品新入口,激情视频在线播放,欧美综合激情,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,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

時間:2025-08-24 20:08:55 好文 我要投稿
  • 相關(guān)推薦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1

  原文: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

  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譯文

 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,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。

 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,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。

  我官職卑下,行蹤飄忽不定,家園難返,故鄉(xiāng)的田園也早已荒蕪。

 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,我也是,家徒四壁,舉家清苦。

  注釋

  以:因。薄宦:指官職卑微。高難飽:古人認為蟬棲于高處,餐風(fēng)飲露,故說“高難飽”。

  恨費聲:因恨而連聲悲鳴。費,徒然。

  五更(gēng):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,用鼓打更報時,所以叫“五更”。疏欲斷:指蟬聲稀疏,接近斷絕。

  碧:綠。

  薄宦:官職卑微。梗猶泛:典出《戰(zhàn)國策·齊策》:土偶人對桃梗說:“今子?xùn)|國之桃梗也,刻削子以為人,降雨下,淄水至,流子而去,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。”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,孤苦無依。梗,指樹木的枝條。梗猶泛:這里是自傷淪落意,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處漂流的木偶。

  故園:對往日家園的稱呼,故鄉(xiāng)。

  蕪已平:荒草已經(jīng)平齊沒脛,覆蓋田地。蕪,荒草。平,指雜草長得齊平。

  君:指蟬。警:提醒。

  亦:也。舉家清:全家清貧。舉,全。清,清貧,清高。

  賞析:

  這是一首哲理詩,借物喻人,詩中的蟬,實是作者自己。以蟬來比喻高潔,抒發(fā)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。

  古人有云:“昔詩人篇什,為情而造文。”這首詠蟬詩,就是抓住蟬的特點,結(jié)合作者的情思,“為情而造文”的。詩中的蟬,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。

  “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”,首句聞蟬鳴而起興。“高”指蟬棲高樹,暗喻自己的清高;蟬在高樹吸風(fēng)飲露,所以“難飽”,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。由“難飽”而引出“聲”來,所以哀中又有“恨”。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,是徒勞,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。這是說,作者由于為人清高,所以生活清貧,雖然向有力者陳情,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,最終卻是徒勞的。這樣結(jié)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,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?比方蟬,本來沒有什么“難飽”和“恨”,作者這樣說,不是不真實了嗎?詠物詩的真實,是作者感情的.真實。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,借蟬來寫,只要“高”和“聲”是和蟬符合的,作者可以寫出他對“高”和“聲”的獨特感受來,可以寫“居高聲自遠”(虞世南《詠蟬》),也可以寫“本以高難飽”,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。

  接著,從“恨費聲”里引出“五更疏欲斷”,用“一樹碧無情”來作襯托,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,達到了抒情的頂點。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?xí)r,已經(jīng)稀疏得快要斷絕了,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,并不為它的“疏欲斷”而悲傷憔悴,顯得那樣冷酷無情。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,即無理得妙。蟬聲的疏欲斷,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(guān)涉,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。這看似毫無道理,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。“疏欲斷“既是寫蟬,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。就蟬說,責(zé)怪樹的無情是無理;就寄托身世遭遇說,責(zé)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,是有理的。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,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。

  接下去來一個轉(zhuǎn)折,拋開詠蟬,轉(zhuǎn)到自己身上。這一轉(zhuǎn)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,擴大了詩的內(nèi)容。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,有的話就不好說了。“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”作者在各地當(dāng)幕僚,是個小官,所以稱薄宦。經(jīng)常在各地流轉(zhuǎn),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。這種不安定的生活,使他懷念家鄉(xiāng)。“田園將蕪胡不歸”,更何況家鄉(xiāng)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(jīng)連成一片了,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。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(guān),暗中還是有聯(lián)系的。“薄宦”同“高難飽”、“恨費聲”聯(lián)系,小官微祿,所以難飽費聲。經(jīng)過這一轉(zhuǎn)折,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。

  末聯(lián)“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”,又回到詠蟬上來,用擬人法寫蟬。“君”與“我”對舉,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(jié)合,而又呼應(yīng)開頭,首尾圓合。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(yīng);蟬的鳴叫聲,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,想到“故園蕪已平”,不免勾起賦歸之念。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:“蟬饑而哀鳴,樹則漠然無動,油然自綠也(油然自綠是對“碧”字的很好說明)。樹無情而人(‘我’)有情,遂起同感。蟬棲樹上,卻恝置(猶淡忘)之;蟬鳴非為‘我’發(fā),‘我’卻謂其‘相警’,是蟬于我亦‘無情’,而我與之為有情也。錯綜細膩。”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,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(guān)系,對我們更有啟發(fā)。

  詠物詩,貴在“體物為妙,功在密附”。這首詠蟬詩,“傳神空際,超超玄著”,被朱彝尊譽為“詠物最上乘”。(周振甫)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2

  [唐]李商隱《蟬》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

  薄宦3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

  煩君6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注釋:

  高難飽: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(nèi)傳》:“蟬登高樹,飲清露,隨風(fēng)撓,長吟悲鳴。”因以為它只是“飲清露”,所以想到“高難飽”。

  恨費聲:悲鳴傳恨而無人同情,所以說是恨費聲。

  薄宦:做小官吏。

  梗泛:隨水漂的樹枝。《戰(zhàn)國策·齊策》說,有土偶人與桃梗對話,土偶曰:“今子,東國之桃梗也,刻削子以為人,降雨下,淄水至,流子而去,則子漂漂然者將何如耳。”

  蕪已平:荒草叢生,一片平齊。

  君:指蟬。

  警:警醒,提醒。

  舉家清:全家清貧。

  賞析:

  詩中的蟬,就是作者的影子。蟬棲息高樹,吸風(fēng)飲露,嘶鳴不止,這一切投射到詩人心上,都成了自我生命處境的`寫照。詩人不禁將情感投射到蟬的身上,細致體味這種相似境遇下的生命感受。首句“高難飽”,“高”字雙關(guān),既指蟬棲身之高,也指蟬品性高潔;“難飽”,指蟬食不果腹,也寓指詩人的清貧。二句“恨費聲”,寫蟬哀鳴終日不過徒勞,而詩人吟詠作詩,亦屬徒勞費聲。三、四句寫蟬夜夜嘶鳴,尤其是到五更時,悲凄無力,鳴聲欲絕,然所棲之樹卻愈發(fā)碧綠,無動于衷,這也正是詩人對自身所處環(huán)境的切身感受。五、六句漂泊無依,家園荒蕪。既說自己,亦指蟬棲抱木枝,而不能再回舊穴了。七、八句“君”、“我”雙收,以蟬鳴聲警醒自己家徒四壁作結(jié),更添悲涼。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3

  蟬

  作者:李商隱朝代:唐朝

  【作品原文】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泛碧無情。

  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【作品翻譯】

 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,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。

 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,可是滿泛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。

  我官職卑下,行蹤飄忽不定,家園難返,故鄉(xiāng)的田園也早已荒蕪。

 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,我也是,家徒四壁,舉家清苦。

  【作品注釋】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以:因。薄宦:指官職卑微。高難飽:古人認為蟬棲于高處,餐風(fēng)飲露,故說“高難飽”。恨費聲:因恨而連聲悲鳴。費,徒然。

  五更(gēng)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

  五更: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,用鼓打更報時,所以叫“五更”。疏欲斷:指蟬聲稀疏,接近斷絕。碧:綠。

  薄宦(huàn)梗(gěng)猶泛,故園蕪(wú)已平。

  薄宦:官職卑微。梗猶泛:典出《戰(zhàn)國策·齊策》,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,孤苦無依。梗,指樹木的枝條。故園:對往日家園的稱呼,故鄉(xiāng)。蕪已平:荒草已經(jīng)平齊沒脛,覆蓋田地。蕪,荒草。平,指雜草長得齊平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君:指蟬。警:提醒。亦:也。舉家清:全家清貧。舉,全。清,清貧,清高。

  【作品賞析】

  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,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,直抒胸臆,感情強烈,最后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,首尾圓融,意脈連貫。全詩以蟬起,以蟬結(jié),章法緊密,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(zhuǎn)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(tǒng)一,是托物詠懷的佳作。

  “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”首聯(lián)以蟬的生活習(xí)性起興。“高”以蟬棲高泛暗喻自己的清高;蟬的“難飽”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。由“難飽”而引出“聲”來,所以哀中又有“恨”。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,并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。這是說,作者由于為人清高,所以生活清貧,雖然向有力者陳情,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,最終卻是徒勞的。這樣結(jié)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,看似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,因為蟬本來沒有“難飽”和“恨”。作者這樣說,看似不真實了,但詠物詩的真實,是作者感情的真實。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,借蟬來寫,只要“高”和“聲”是和蟬符合的,作者可以寫出他對“高”和“聲”的獨特感受來,可以寫“居高聲自遠”(虞世南《詠蟬》),也可以寫“本以高難飽”,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泛碧無情。”頷聯(lián)是說,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,滿泛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。

 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?xí)r,已經(jīng)稀疏得快要斷絕了,可是一泛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,并不為它的“疏欲斷”而悲傷憔悴,顯得那樣冷酷無情。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,即無理得妙。蟬聲的“疏欲斷”,與泛葉的“碧”兩者本無關(guān)涉,可是作者卻怪泛的無動于衷。這看似毫無道理,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。“疏欲斷”既是寫蟬,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。就蟬說,責(zé)怪泛的“無情”是無理;就寄托身世遭遇來說,責(zé)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“無情”,是有理的'。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,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。

  “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”頸聯(lián)是說,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,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。

  頸聯(lián)來一個轉(zhuǎn)折,拋開詠蟬,轉(zhuǎn)到自己身上,這一轉(zhuǎn)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,擴大了詩的內(nèi)容。作者在各地當(dāng)幕僚,是個小官,所以稱“薄宦”。經(jīng)常在各地流轉(zhuǎn),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。這種不安定的生活,使他懷念家鄉(xiāng),更何況家鄉(xiāng)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(jīng)連成一片了,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。這兩句好像和上文的詠蟬無關(guān),暗中還是有聯(lián)系的。“薄宦”同“高難飽”、“恨費聲”聯(lián)系,小官微祿,所以“難飽”、“費聲”。經(jīng)過這一轉(zhuǎn)折,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。

  “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”,又回到詠蟬上來,用擬人法寫蟬。“君”與“我”對舉,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(jié)合,而又呼應(yīng)開頭,首尾圓合。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(yīng);蟬的鳴叫聲,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,想到“故園蕪已平”,不免勾起賦歸之念。錢鐘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:“蟬饑而哀鳴,泛則漠然無動,油然自綠也(油然自綠是對“碧”字的很好說明)。泛無情而人(‘我’)有情,遂起同感。蟬棲泛上,卻恝置(猶淡忘)之;蟬鳴非為‘我’發(fā),‘我’卻謂其‘相警’,是蟬于我亦‘無情’,而我與之為有情也。錯綜細膩。”錢先生指出不僅泛無情而蟬亦無情,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(guān)系。

  詠物詩,貴在“體物為妙,功在密附”。這首詠蟬詩,“傳神空際,超超玄著”,被朱彝尊譽為“詠物最上乘”。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(xiàn)自己高潔的品格,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。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4

  原文:

  六月三日夜聞蟬

  唐代:白居易

  荷香清露墜,柳動好風(fēng)生。

  微月初三夜,新蟬第一聲。

  乍聞愁北客,靜聽?wèi)洊|京。

  我有竹林宅,別來蟬再鳴。

  不知池上月,誰撥小船行?

  譯文:

  荷香清露墜,柳動好風(fēng)生。

  荷花散發(fā)陣陣清香,早晨的露珠將要墜入水中,柳葉隨著風(fēng)生動飄蕩。

  微月初三夜,新蟬第一聲。

  初三夜晚新月高懸,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。

  乍聞愁北客,靜聽?wèi)洊|京。

  突然聽到這個聲音,勾起了我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的愁緒,靜靜聽著想起東都洛陽。

  我有竹林宅,別來蟬再鳴。

  我在洛陽有履道坊宅,想來此時又有別處的蟬在我家鳴叫。

  不知池上月,誰撥小船行?

  不知道我家園子里倒映著月亮的水池中,是否有人趁著月色劃船呢?

  注釋:

  荷香清露墜(zhuì),柳動好風(fēng)生。

  微月初三夜,新蟬(chán)第一聲。

  微月:新月。

  乍聞愁北客,靜聽?wèi)洊|京。

  東京:東都洛陽。

  我有竹林宅,別來蟬再鳴。

  竹林宅:指作者洛陽履道坊宅。

  不知池上月,誰撥小船行?

  賞析:

  此詩前四句寫詩人在蘇州看到的景象;五六句寫詩人觸景生情思念家鄉(xiāng);七八句寫詩人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的愁苦;最后兩句寫詩人聯(lián)想自己家鄉(xiāng)的場景,詩境清幽。詩人由景及情,渾然一體,造語清新,自然無拘束。

  蘇州的`六月,正是荷花飄香露珠圓潤之時,涼爽的東南風(fēng)吹動著柳枝,有節(jié)奏地晃動著。六月初三的夜晚,詩人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。剛剛聽到蟬叫時,詩人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還有些愁,是它打擾了詩人的睡眠,讓詩人睡不著覺,它勾起了詩人思鄉(xiāng)的愁緒。原來詩人“靜聽?wèi)洊|京”,在安靜的夜里聆聽著蟬鳴不禁想念洛陽的家了。在詩人洛陽家中,有一片竹林,想來此次分別后,里面有蟬又在嗚叫了。但不知道自己家園中的那個小池子內(nèi)有人在月色中劃動著小船前行。

  病中多疑,病中多思,病中孤獨感特別強烈,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態(tài),詩人也不例外。詩人因病而特別想念洛陽的家園,想念那園中的家人,都是很自然之事。

  詩人的聯(lián)想很豐富,他善于以一物為紐帶,而展開遙遠的另一空間的想象。月亮是詩人常用的一個聯(lián)想的著筆點,但此詩不僅有月亮,還有蟬,用蟬來作聯(lián)想的基礎(chǔ),這在歷代詩歌中倒是比較少見的。但詩人將其放在特定的氣氛中,感覺有些新奇,但也很親切。

  詩從詠景物引發(fā)情思。開端詠荷、柳,伴隨清露、好風(fēng),通過嗅覺、聽覺的感受來透露夏夜納涼的清爽舒適。詩境清新,近似孟浩然“荷風(fēng)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”(《夏日南亭懷辛大》)的境界。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時,可見前兩句未涉及視覺的感受是符合實際的。以下從初聞蟬鳴表達愁思。聞蟬而動客思,是詩人傳統(tǒng),白居易此際故園之思落干洛陽之宅,既有竹林風(fēng)清與當(dāng)前境界接近的原因,更含寓早日辭官閑居的心情。詩由景及情,渾然一體,自然無拘束。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5

  在獄詠蟬

  駱賓王

  原文:

  西陸蟬聲唱,南冠客思深。

  不堪玄鬢影,來對白頭吟。

  露重飛難進,風(fēng)多響易沉。

  無人信高潔,誰為表予心!

  譯文:

  秋天蟬兒在哀婉地鳴叫,作為窮徒的我,不由得生出了陣陣悲傷。我雖不到四十歲已是滿頭白發(fā),哪還經(jīng)得起那如婦人黑發(fā)般的蟬兒哀鳴的.侵襲。秋露濃重,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,寒風(fēng)瑟瑟,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。雖然蟬兒居高食潔,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,代我表述內(nèi)心的沉冤。

  注釋:

  西陸:秋天。

  南冠:代指囚禁中。

  玄鬢:蟬翼。

  白頭:白發(fā)人。

  予心:我的心。

  賞析:

  武則天當(dāng)政時期,曾經(jīng)有一位叫徐敬業(yè)的起兵反對她,用駱賓王寫的《討武檄文》散布天下,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。不久,駱賓王被捕入獄,在獄中寫下了這首詩。此詩作于患難之中:情感充沛、取譬明切、用典自然、語意雙關(guān)。全篇以蟬比興,以蟬寓己,「寄托遙深」,蟬、人渾然一體,以托詩人遭受讒陷之憂。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6

  原文: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

  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注釋:

  首聯(lián)意謂:既然棲高處,自當(dāng)飽腹難;盡管鳴不平,終究亦徒然。以:因為。

  頷聯(lián):疏落之聲到五更,幾近中斷,碧樹卻年自呈蒼翠,無情相憐。比喻世情冷漠,無人理解。沈德潛《唐詩別裁》譽頷聯(lián)為“取題之神”。

  頸聯(lián)意謂:卑微之官職,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;家園之荒蕪,已到了遮沒膝蓋的境地。頸聯(lián)意在自傷飄零淪落。

  梗:桃梗,用桃樹梗刻成的木偶。

  泛泛:漂浮貌。

  尾聯(lián)意謂:煩勞你蟬君最能使我警醒,我全家也當(dāng)堅持操守,玉潔冰清。

  賞析:

  詩以言志,借物喻人,情同古今。在本詩中,終生不得志的`李商隱,聞蟬之聲而興,以蟬之高潔自警,喟嘆身世之淪落飄零。

  蘅塘退士評曰:“無求于世,不平則鳴;鳴則蕭然,止則寂然。上四句錯蟬喻己,以下直抒己意。”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7

  【原文】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

  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。

  【注釋】

  ⑴以:因。薄宦:指官職卑微。高難飽:古人認為蟬棲于高處,餐風(fēng)飲露,故說“高難飽”。

  ⑵恨費聲:因恨而連聲悲鳴。費,徒然。

  ⑶五更(gēng):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,用鼓打更報時,所以叫“五更”。疏欲斷:指蟬聲稀疏,接近斷絕。

  ⑷碧:綠。

  ⑸薄宦:官職卑微。梗猶泛:典出《戰(zhàn)國策·齊策》:土偶人對桃梗說:“今子?xùn)|國之桃梗也,刻削子以為人,降雨下,淄水至,流子而去,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。”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,孤苦無依。梗,指樹木的枝條。

  ⑹故園:對往日家園的稱呼,故鄉(xiāng)。蕪已平:荒草已經(jīng)平齊沒脛,覆蓋田地。蕪,荒草。平,指雜草長得齊平。

  ⑺君:指蟬。警:提醒。

  ⑻亦:也。舉家清:全家清貧。舉,全。清,清貧,清高。

  【譯文】

 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,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。

 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,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。

 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,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。

 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,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。

  【創(chuàng)作背景】

  李商隱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,但最終未能得志,處境每況愈下。該詩就是表達了他雖仕途不順,卻堅守清高之志。

  【作者簡介】

  李商隱,字義山,號玉溪(谿)生、樊南生,唐代著名詩人,祖籍河內(nèi)(今河南省焦作市)沁陽,出生于鄭州滎陽。他擅長詩歌寫作,駢文文學(xué)價值也很高,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,和杜牧合稱“小李杜”,與溫庭筠合稱為“溫李”,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、溫庭筠風(fēng)格相近,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,故并稱為“三十六體”。其詩構(gòu)思新奇,風(fēng)格秾麗,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,優(yōu)美動人,廣為傳誦。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,難于索解,至有“詩家總愛西昆好,獨恨無人作鄭箋”之說。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,一生很不得志。死后葬于家鄉(xiāng)沁陽(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)。作品收錄為《李義山詩集》。

  【賞析】

  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

  蟬本來就因棲息于高枝,難得一飽;它鳴叫不停,卻不受理睬,真是白白辛苦,怨恨無窮啊。“以”,因。古人誤以為蟬餐風(fēng)飲露,所以說“高難飽”。“費聲”,指鳴聲頻頻。

  就真實情況而言,蟬并非是因身在高處,不肯飛下來乞食而“難飽”;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么恨意,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,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。“高”,語義雙關(guān),喻指人的品格高潔。

  詩人自許清高,不肯屈就,結(jié)果只落得生活困頓,這不就是“高難飽”嗎?他曾向令狐绹等當(dāng)權(quán)者陳情,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,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,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.困境,這難道不是一場“徒勞”嗎?在這里,蟬已經(jīng)完全人格化了,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,所以紀(jì)昀說開頭兩句是“意在筆先”。

  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

  蟬徹夜悲鳴,叫到五更天,已是聲嘶力竭、稀稀落落,快要斷絕了。可是那些樹呢,依舊碧綠青翠,任憑蟬叫得如何凄苦動人,也是無動于衷,真是無情啊!

 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,詩人卻責(zé)怪樹木的冷酷無情。顯然,這同樣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,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、受人冷落。曾經(jīng)有過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,可是,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,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。在這樣的境況下,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。

  薄宦梗猶泛,故園蕪已平

  這兩句轉(zhuǎn)向詩人自敘:我職卑祿薄,到處漂泊,早已丟下的家鄉(xiāng)田園,已是一片荒蕪。

  《戰(zhàn)國策·齊策》里有一則故事,桃偶譏笑泥人:“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,一到發(fā)洪水的時候,你就完了。”泥人說:“我是西岸土做的人,洪水來了,盡管我會沒了人形,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(xiāng)去。而你呢,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,洪水一來,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?”后來就用“梗泛”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。“梗”,樹木枝條。“泛”,漂流。李商隱長年輾轉(zhuǎn)于各地為他人做幕僚,職位卑微,俸祿微薄,故稱“薄宦”。

  “故園蕪已平”,從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的“田園將蕪胡不歸”化用而來。陶淵明做官不如意,想到自己家鄉(xiāng)的田地快要荒蕪了,就辭官而去,歸隱田園,自得其樂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,處處碰壁,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(xiāng)呢?可是,故園荒蕪,似乎已經(jīng)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,真是進亦難,退亦難!

 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、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,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。

  煩君最相警,我亦舉家清

 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:多勞你給我警告,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。“君”,指蟬。“警”,警醒,這里有觸動的意思。蟬在告誡什么呢?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么不及早回頭,早歸故園;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。

  此聯(lián)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,用擬人手法寫蟬。后一句“君”與“我”對舉,把詠物和抒情結(jié)合起來,呼應(yīng)開頭,首尾圓合。

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8

  《阮郎歸(綠槐高柳咽新蟬)》

  [宋]蘇軾

  原文:

  綠槐高柳咽新蟬。薰風(fēng)初入弦。碧紗窗下水沉煙。棋聲驚晝眠。

  微雨過,小荷翻。榴花開欲然。玉盆纖手弄清泉。瓊珠碎卻圓。

  注釋:

  1、咽:形容蟬聲輕柔,斷斷續(xù)續(xù)。新蟬:初夏之蟬。

  2、薰風(fēng):南風(fēng),和風(fēng)。《史記·樂書》:“昔者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《南風(fēng)》。”《孔子家語·辯樂解》載《南風(fēng)》之辭“南風(fēng)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”。薰,和煦。

  3、水沉:木質(zhì)香料,又名沉水香。

  4、然:同“燃”,形容花紅如火。

  5、瓊珠:玉珠,形容水珠之美。

  賞析:

  這是一首“無我”的詞。全詞無任何情節(jié),詩人置身局外,以旁觀者的視角,信筆點畫,如一幅小院消夏圖,緊扣初夏這一時令,擷取有特點的幾個場景,表達出清和婉麗、閑適宜人的'景致,使人憐惜。消夏的高級境界是“心靜自然涼”。這首小詞,處處體現(xiàn)靜中趣味,筆致疏快流動,是所謂“看似尋常竟奇崛”者。東坡詞中,應(yīng)備一格。

【《蟬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】相關(guān)文章:

《蟬》原文及翻譯賞析03-16

佳人原文,注釋,賞析05-18

月夜原文、注釋及賞析02-27

楊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2-26

《春日》原文注釋及賞析01-20

《遣興》原文、注釋及賞析02-27

齊天樂·蟬原文及賞析12-18

《菩薩蠻》原文注釋及賞析12-18

浪淘沙原文注釋及賞析05-26

春怨原文,注釋,賞析02-27

章丘市| 应用必备| 松溪县| 连云港市| 政和县| 芒康县| 新巴尔虎左旗| 阜新市| 东兰县| 保亭| 湘潭县| 明溪县| 木兰县| 清水河县| 明水县| 乌兰浩特市| 攀枝花市| 读书| 伊吾县| 嘉鱼县| 镇平县| 呼图壁县| 丹寨县| 屯昌县| 建阳市| 永善县| 绵阳市| 庆云县| 福泉市| 宁陕县| 即墨市| 嘉义县| 寻乌县| 霞浦县| 新宾| 安阳县| 安龙县| 肃南| 乐至县| 儋州市| 普定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