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關推薦
無題李商隱賞析簡短
無論在學習、工作或是生活中,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?shù)墓旁姲桑旁姷母衤上拗戚^少。還在苦苦尋找優(yōu)秀經(jīng)典的古詩嗎?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題李商隱賞析簡短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無題
李商隱
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。
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
曉鏡但愁云鬢改,夜吟應覺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無多路,青鳥殷勤為探看。
注釋
⑴無題:唐代以來,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,常用“無題”作詩的標題。
⑵東風:春風。殘:凋零。
⑶絲:與“思”諧音,以“絲”喻“思”,含相思之意。
⑷蠟炬:蠟燭。淚:指蠟燭燃燒時滴下的脂油。
⑸鏡:用作動詞,照鏡子的意思。云鬢(bìn)改:喻年華老去。
⑹應覺:設想之詞。月光寒:指夜?jié)u深。
⑺蓬山:指海上仙山蓬萊山。此指想念對象的住處。
⑻青鳥:神話傳說中傳遞消息的仙鳥,為西王母的使者。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:“沃之野有三青鳥,赤首黑目,一名曰大鵹,一名曰少鵹,一名曰青鳥。”“皆西王母所使也。”殷勤:情意懇切深厚。探看(kān):探望,看望。
譯文
相見機會本已難得,別離時苦分舍更難;何況正當暮春時節(jié),百花凋殘。
春蠶直到死時,纏綿的絲兒才吐完;蠟燭燒成灰燼后,不斷的淚方流干。
早晨梳妝對鏡,只愁云鬢易改色;長夜獨自吟詩不寐,應感到月色清寒。
蓬萊山離這兒也不算太遠,卻無路可通;青鳥啊,請為我殷勤地去探看。
賞析一:
1、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寫傷別的詩句是: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。常用來比喻教師的工作,被人們用來贊美無私奉獻的精神(表現(xiàn)愛情的堅貞)(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)的詩句是: 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
2 、從格律上看,這是一首七言律詩,從內(nèi)容上看,這是一首愛情詩。
3、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暮春時節(jié),男主人公觸景傷情,悵恨離別的情景。
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”借助比喻來寫強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愛情。此外,它還寓含著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(nèi)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:對工作或?qū)κ聵I(yè)的忠誠執(zhí)著,無私奉獻。我們往往用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”來表現(xiàn)無私奉獻的精神,請寫出這冊書中也可以用來闡釋奉獻精神的另兩句古詩中的名句: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
5、說說“相見時難別亦難”一句中兩個“難”字深刻含義以及表達效果。
含義:第一個“難”是指相會困難,第二個“難”則含有痛苦難受的意思。兩個“難”意思不同,見面本來已很困難,所以分別時也更令人難受。
表達效果:兩個“難”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離別之痛顯得分外深沉綿遠。
6、 請簡析本詩的抒情特點。
本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,用春蠶和蠟炬一對最具表現(xiàn)力的比喻來抒寫強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愛情。
7、李商隱寫了不少“無題”詩,以“無題”為題等于沒有題目。你能根據(jù)詩的內(nèi)容為本詩擬寫一個題目嗎? 相思(別思,傷別)。
8、請從內(nèi)容情感語言或?qū)懛ㄋ膫方面,任選一個角度對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”進行賞析。
內(nèi)容、情感:此聯(lián)表達了詩人對所愛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,現(xiàn)用來比喻默默的無私奉獻精神。
語言、寫法:此聯(lián)以“蠶”“蠟炬”為喻,并運用諧音的方法,“絲”與“思”諧音,暗指“相思”,下句寫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汁喻“相思淚”,兩句詩比喻對愛人的思念到死才能停止,表達對愛情的無比堅貞。哲理:對工作或事業(yè)的忠誠執(zhí)著,無私奉獻。
“東風無力百花殘”的妙處是什么?
“無力”和“殘”點名分離的季節(jié),(暮春時節(jié))的百花凋謝的景物特點,營造了離別的悲傷,凄涼的意境,以暮春衰殘景物襯別離之情,倍增哀怨。融情于景,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。
10、“絲方盡”中的“絲”在文中諧音“思”,屬雙關語,暗指對愛人的思念。
11、理解“曉鏡但愁云鬢改,夜吟應覺月光寒。”的妙處。
這是設別對方傷感久別的種種情景。“但愁云鬢改”是對青春年華的逝去表示憂慮。“改”字見出別離之久,相思之苦。“應覺月光寒”忖度對方的感受,一往情深。
尾聯(lián)“蓬山此去無多路,青鳥殷勤為探看。”將對方住處比作“蓬山”有何深意?
將對方住處比作“蓬山”,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,其間必有難以逾越的障礙。
賞析二:
此詩首聯(lián)以纏綿悱惻的愛情落筆,是極度相思而發(fā)出的深沉感嘆,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。“東風無力百花殘”一句,既寫自然環(huán)境,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,物我交融,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。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,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。例如《夜雨寄北》的前兩句:“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”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,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,同“東風無力百花殘”一樣,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,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(tài),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。 “別”字,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,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。前人詩中曾有“別日何易會日難”(曹丕《燕歌行》)、“別易會難得”(劉裕《丁督護歌》)等句,都是以強調(diào)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。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,表明因為“相見時難”所以“別亦難”——難以割舍、痛苦得難以禁受。“東風”點明時節(jié),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。因情纏綿悱惻,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。兩個“難”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,前一個“難”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,有過多少思念追求;后一個“難”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后雙方所經(jīng)受的情感煎熬,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么艱難和辛酸。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。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,而春風力竭,則群芳凋逝。花尚如此,人何以堪。詩人在這里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。
頷聯(lián)接著寫因為“相見時難”而“別亦難”的感情,表現(xiàn)得更為曲折入微。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。“春蠶到死絲方盡”中的“絲”字與“思”諧音,全句是說,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,如同春蠶吐絲,到死方休。“蠟炬成灰淚始干”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,無盡無休,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。思念不止,表現(xiàn)著眷戀之深,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,卻又表明相會無期,前途是無望的,因此,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。可是,雖然前途無望,她卻至死靡它,一輩子都要眷戀著;盡管痛苦,也只有忍受。所以,在這兩句里,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,也有纏綿、灼熱的執(zhí)著與追求。追求是無望的,無望中仍要追求,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。這些感情,好像在無窮地循環(huán),難以求其端緒;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,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。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(xiàn)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(tài),表明他的聯(lián)想是很豐富的。“春蠶”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(lián)想,又從蠶吐絲到“死”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,因此寫出了“到死絲方盡”,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。南朝樂府西曲歌《作蠶絲》:“春蠶不應老,晝夜常懷絲。何惜微軀盡,纏綿自有時。”造意與《無題》的“春蠶”句相近。不過,這里的春蠶“何惜微軀盡”,是在料定“纏綿自有時”、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(chǎn)生的意念。《無題》“春蠶”句則不然,就其表現(xiàn)追求精神而言,它表現(xiàn)的追求是無望的,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,感情境界有差異,聯(lián)想也更為曲折。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,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,也不少見。如“思君如明燭,中宵空自煎”(王融《自君之出矣》),“思君如夜燭,煎淚幾千行”(陳叔達《自君之出矣》)等皆是。“蠟炬成灰淚始干”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,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,而是還進一步以“成灰始干”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,聯(lián)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,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。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(nèi)心的感情活動,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,寫得很精彩。
頸聯(lián)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。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“曉妝對鏡,撫鬢自傷”的形象,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。“云鬢改”,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,夜晚輾轉(zhuǎn)不能成眠,以至于鬢發(fā)脫落,容顏憔悴,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“綠鬢愁中改,紅顏啼里滅”(《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》)的意思。但是,《無題》“曉鏡”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“云鬢改”而愁苦,并且是“但愁”——只為此而愁。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,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。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,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。夜間的痛苦,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(xiàn);次日為憔悴而愁,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,總之,為愛情而憔悴,而痛苦,而郁悒。這種晝夜廻環(huán)、纏綿往復的感情,仍然表現(xiàn)著痛苦而執(zhí)著的心曲。下句,“應覺月光寒”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。“應”字是揣度、料想的口氣,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。想象如此生動,體現(xiàn)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。 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,深夜沉吟,孤寂無伴,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。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,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,也就更加表現(xiàn)出詩人感情的深摯。
尾聯(lián)想象愈具體,思念愈深切,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,這就是其內(nèi)容。既然會面無望,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,替自己去看望他。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,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,蓬山是神話、傳說中的一座仙山,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,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(xiàn)。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,并沒有改變“相見時難”的痛苦境遇,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,前途依舊渺茫。詩已經(jīng)結束了,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(xù)下去。
這首詩,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、失望而又纏綿、執(zhí)著的感情,詩中每一聯(lián)都是這種感情狀態(tài)的反映,但是各聯(lián)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。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(xiàn)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,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(nèi)容的心理過程。這樣的抒情,聯(lián)綿往復,細微精深,成功地再現(xiàn)了心底的綿邈深情。詩中一、三、四、五各句,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(chuàng)作中發(fā)現(xiàn)相似的描寫。在前人創(chuàng)作的薰陶和啟發(fā)下,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。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,而是以很高的創(chuàng)造性,向前跨進了一大步,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(xiàn)手段改造得更曲折、生動,用以反映更為豐富、深刻的思想感情,實際上已經(jīng)脫去舊的形跡,成為新的創(chuàng)造了。從這里可以看出,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(yǎng)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(xiàn)手段的探索,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。
作者簡介
李商隱(約813—約858),唐代詩人。字義山,號玉溪生。懷州河內(nèi)(今河南沁陽)人。開成進士。曾任縣尉、秘書郎和東川節(jié)度使判官等職。因受牛李黨爭影響,被人排擠,潦倒終身。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,無題詩很有名。擅長律絕,富于文采,構思精密,情致婉曲,具有獨特風格。然有用典太多,意旨隱晦之病。與溫庭筠合稱“溫李”,與杜牧并稱“小李杜”。有《李義山詩集》。
【無題李商隱賞析簡短】相關文章:
李商隱《無題》賞析09-23
李商隱無題賞析07-18
無題李商隱賞析10-11
李商隱 無題賞析11-10
李商隱無題的賞析11-21
賞析李商隱的無題09-08
《無題》李商隱賞析09-12
李商隱的無題賞析09-22
李商隱《無題》的賞析11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