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影视久久,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,国产91精品新入口,激情视频在线播放,欧美综合激情,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,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

時間:2025-09-09 07:22:30 古籍 我要投稿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共15篇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

  作者:汪藻

  朝代:宋朝

  新月娟娟,夜寒江靜銜山斗。起來搔首,梅影橫窗瘦。

  好個霜天,閑卻傳杯手。君知否。亂鴉啼后。歸興濃于酒。

  譯文:一輪圓月明媚新秀,秋夜寒、江流靜、遠山銜著北斗。夜不成寐起來徘徊搔首。窗間橫斜著梅花疏影,那么清瘦。好一個涼秋月夜的霜天!卻無心飲酒,閑置了傳杯把盞手。君知否?聽到歸巢的烏鴉紛亂的啼叫后,使我歸家意興濃郁似酒。

  注釋:山銜斗:北斗星閃現(xiàn)在山間:“閑卻”句:與末句相應。言無意飲酒。

  賞析:

  冬夜,天上一彎新月,地下江靜無聲,山頭北斗橫斜。詞人睡不著,看著映在窗紙上的梅樹的`影子,且搔首且靜思。霜天何以好?好在接到調(diào)令,再用不出席官場的宴會、傳杯應酬了。好在不用理會小人們的謠言中傷,就權當它亂鴉聒噪一陣罷了。好在赴任之前,可以歸家探視親人了。

  上片首兩句寫景,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圖:一彎秀媚的新月,被群星簇擁,山頂與星斗相連;月光照耀下,江流澄靜,聽不到波聲。這兩句是作者中夜起來遙望所見,倒置前,寫的是靜的環(huán)境。他本來就心事重重,床上不能成眠,于是披衣而起,想有所排遣。“搔首”是思考問題時習慣的動作,此處這兩個字形象地寫出他情緒不平靜。結句“梅影橫窗瘦”,靜中見動,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橫窗。“瘦”字刻畫出梅花的豐姿。

  下片轉(zhuǎn)向抒情。嚴冬的打霜天氣,本來正是飲酒驅(qū)寒的好時光,可是卻沒有飲酒的興致。“傳杯”是傳遞酒杯而飲以助酒興,多是宴會中進行,不是獨飲或?qū)︼嫛4颂帯伴e卻傳杯會了。聯(lián)系詞人身世,可知此時他正被迫遷調(diào),官場失意時。末二句,作者”歸興“之萌生是由于”亂鴉啼后“,并且這番思歸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興還濃,可見他已非常厭倦宦海生涯。鴉前冠以”亂“,足見鴉之多,聒噪之甚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2

  點絳唇·途中逢管倅

  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

  別離何遽,忍唱陽關句!

  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

  愁無據(jù)。寒蟬鳴處,回首斜陽暮。

  古詩簡介

  《點絳唇·途中逢管倅》是一首由南宋詞人趙彥端創(chuàng)作的詞,該詞表現(xiàn)出偶逢遽別、客中送客的深沉感慨。詞的上片抒寫羈旅途中“他鄉(xiāng)遇故知”時的復雜情感,語淺而情深,滿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惆悵,語境典型而凄愴。詞的下片以周圍景物作烘托,渲染別離后的依依不舍之情,以離人眼中之景作結,使全詞籠罩在一片凄涼、蒼茫的氛圍中,語盡而意不盡。全詞表現(xiàn)出一種特別的離情,語境清淡,感情深沉凄惻。

  翻譯/譯文

  漂泊在他鄉(xiāng),我人已憔悴。在途中與故人相逢,二人感情依然深厚。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,多么倉促,怎么忍心唱凄切的《陽關》曲!

  我本是漂泊在外的人,反而要送他人遠去。愁苦無邊無際,秋蟬哀鳴,回首望去,暮色蒼茫。

  注釋

  ①點絳唇:詞牌名,詞調(diào)最早見于南唐馮延已的《陽春集》,又名十八香、沙頭雨、南浦月、尋瑤草、萬年春、點櫻桃。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,下片為四五三四五。人聲韻,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。

  ②管倅(cuì):其人不詳,據(jù)詞中推測,應是作者好友。倅,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。

  ③憔悴:指作者現(xiàn)在困苦的樣子。

  ④天涯:此指他鄉(xiāng)。

  ⑤無據(jù):即無端、無邊無際之意。

  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該詞具體創(chuàng)作年份未知,詞題中的“管倅”其人亦生平不詳,只知是一位姓管的通判,也許正是若干年前詞人任知府時的通判。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知,管倅與詞人是老朋友,故人相遇,不久又分手。詞人客中送別,格外感到凄愴,便寫了這首詞。

  賞析/鑒賞

  詞的上片重在描寫故人的偶遇與匆別。“憔悴天涯”點明相逢時的境況,“憔悴"暗示皆已暮年,“天涯”說明地點在他鄉(xiāng)。“故人相遇情如故” 一句含兩個“故”字,言明兩人感情之深厚,雖多年未見,但一見之下,依然如故。兩個垂暮之年的老人,在他鄉(xiāng)偶然相遇,場面極為溫馨。作者如此極言相遇之樂,目的在于更深地跌出下文所寫的別離之苦,這叫做“欲抑故揚”,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。所以這場面與后文描繪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。重逢之后,無奈“別離何遽”,令人不由得黯然神傷。離別之際,含淚欲唱《陽關》曲,卻哽咽難成句。作者與老友間深厚的情誼令人感動,不免讓人潸然淚下。

  詞的下片起句便點明離別緣由:“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”,兩個顛沛流離、相聚他鄉(xiāng)的故友,為了各自的生計,不得不相見之后又匆忙分離。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,面臨分離,作者“愁無據(jù)”,即將到來的離別沖淡了重逢的喜悅,繼而便是無邊的愁緒。最后兩句,“寒蟬”與“斜陽暮”皆是寓情于景,借景抒情。作者不借重于比喻,而是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,用凄切的寒蟬聲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輕輕托出。“寒蟬鳴”為聲,“斜陽暮”為色,前者作用于聽覺,后者作用于視覺。送別故友后,聽聞寒蟬凄切,回首遙望,已是日暮時分。寒蟬與日暮無疑更營造了傷感悲涼的氣氛。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.移借,便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。

  全詞風格婉約、言辭樸實、情感真摯,沒有對匆匆相逢又別離的全過程進行具體描寫,而是側重突出即將分手之時的愁情,寫得凄惻動人,可謂送別詞中的佳作。唐代詩人李益的《喜見外弟又言別》詩就對這種客中相見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細致的刻畫,可與本詞參照理解。

  名家點評

  現(xiàn)代作家畬田:全詞情深意遠,清新淡雅。上片起句即渲染身世之悲與故人相遇之快樂,引出下文的離別之苦。欲抑先揚,節(jié)奏頓挫。結尾的“寒蟬”、“斜陽”分別用聲音和景色映襯“行人”的愁苦,韻味深厚。(《宋詞300首》)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3

  點絳唇·金谷年年 宋朝 林逋

  金谷年年,亂生春色誰為主?余花落處,滿地和煙雨。

  又是離歌,一闋長亭暮。王孫去,萋萋無數(shù),南北東西路。

  《點絳唇·金谷年年》譯文

  金谷年年生青草,年復一年,每到春來,長勢繁茂,亂生的春色誰是它的主人?枝頭殘余的花朵在蒙蒙細雨中凋落一地。

  又是離秋,黃昏時分,送行的人在這里話別。遠游的人已經(jīng)走了,芳草萋萋生滿前行之路。

  《點絳唇·金谷年年》注釋

  金谷:即金谷園,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。因征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,石崇曾在此為其餞行,而成了指送別、餞行的代稱。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誼。

  離歌:送別的歌曲

  長亭:亦稱十里長亭。古代人們常在長亭設宴餞別為親友送行并吟詠留贈。

  王孫: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,后來代指出門遠游之人。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。

  萋萋(qī):草盛的樣子。

  《點絳唇·金谷年年》賞析

  前兩句用典,寫人去園空、草木無情、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。“亂生”二字,顯出荒蕪之狀。“誰為主”的嘆問,點明園的荒涼無主,蘊含著詞人對人世滄桑的慨嘆。三、四句渲染襯托,描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的情景:春色凋零,花朵紛墜,枝頭稀疏的`余花,也隨濛濛細雨飄逝“滿地”,境界開闊而情調(diào)婉傷。雖寫雨中落花,卻含草盛人稀、無可奈何的惆悵,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(diào)。以下幾句寫離情。“又是離歌,一闋長亭暮”此句情景交融,長亭,亦稱十里長亭,古人送行餞別之地;此暗指別意綿綿,難舍難分,直到日暮。詞人抓住特定時刻,刻畫出這幅黯然銷魂的長亭送別的畫面。最后“王孫”三句,是全詞之主旨。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,慢慢消失了,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,茫茫無涯。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,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,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。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,屬婉約一派。

  《點絳唇·金谷年年》鑒賞

  金谷園曾經(jīng)是錦繡繁華的麗園,如今已是雜樹橫空、蔓草遍地了。寫”色用“亂生”二字,可見荒蕪之狀,其意味,與杜牧《金谷園》詩”的“流水無情草自””相近。“誰為主”之問,除點明園的荒涼無主外,還蘊含著作者對人世滄桑、繁華詠貴如過眼煙云之慨嘆。

  林逋的《點絳唇》是一首詠草的杰作。以擬人手法,寫得情思綿綿,凄楚哀婉。語言美,意境更美。為歷代讀者稱誦。此為詠物詞”的佳作。全詞以清新空靈的筆觸,物”見情,寄寓深意,借吟詠”草抒寫離愁別緒。整首詞熔詠物與抒情于一爐,凄迷柔美的物象”寄寓惆悵傷”之情,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。

  “余花”兩句,寫無主荒園細雨””色凋零,絢爛的花朵已紛紛墜落,連枝頭稀疏的余花,也隨蒙蒙細雨而去。“滿地和煙雨”,境界闊大而情調(diào)哀傷,雖從雨”落花著筆,卻包含著草盛人稀之意。眼看“匆匆”又歸去”,詞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。

  過片直寫離情。長亭,亦稱十里長亭。古代為親人送行,常長亭設宴餞別,吟詠留贈。此時別意綿綿,難舍難分,直到太陽西下。“又是離歌,一闋長亭暮”,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,攝下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。最后“王孫”三句,活用《楚辭》意,是全詞之主旨。“王孫”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,后來詩詞”,往往代指出門遠游之人。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,慢慢消失了,唯見茂盛的”草通往四方之路,茫茫無涯。正如李煜《清平樂》詞所說:“離恨恰如”草,更行更遠還生。”

  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,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,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。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,屬婉約一派。

  《點絳唇·金谷年年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林逋不趨榮利,獨自隱居于西湖孤山,以種梅養(yǎng)鶴自娛。他高標遺世,但仍渴求著友情的慰藉。張先等人皆時時造訪。公元1007年詞人送別友人離去,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4

  原文:

  一夜相思,水邊清淺橫枝瘦。

  小窗如晝。

  情共香俱透。

  清入夢魂,千里人長久。

  君知否。

  雨孱云愁。

  格調(diào)還依舊。

  譯文

  整夜思念著遠方的知音,在清澈的池水邊,橫斜著清瘦稀疏的梅花影子。

  小窗外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晝一樣,那一縷縷情思、一陣陣暗香,都透出在這幽靜的夜晚。

  那清淡的月光,那疏梅的幽芳,將伴人進入夢鄉(xiāng),夢中很可能見到遠在千里外的長久思念的知音。

  你知道不,縱然屢遭風吹雨打的摧殘,梅的`品格還是依然如故。

  注釋

  點絳(jiàng)唇:詞牌名,此調(diào)因江淹《詠美人春游》詩中有“白雪凝瓊貌,明珠點絳唇”句而得名。

  水邊清淺橫枝瘦:橫(héng)枝,指橫向生出的梅枝。瘦,指梅的枝條稀疏。“水邊”句,化用林逋(bū)《山園小梅》詩意。其一云:“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”其二云:“雪后園林才半樹,水邊籬落忽橫枝。”句意為清澈的淺水池邊橫斜著稀疏的梅花枝條。

  小窗如晝:形容月光明亮,照得窗前如同白晝。晝:白天。

  共:和。

  俱:一起。

  透:透出,透過。

  清入夢魂:即“魂入清夢"的倒裝,指梅和月的靈魂品質(zhì)進入了我清幽的夢境。

  千里人長久:“千里”句,化用蘇軾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句意。意為祝愿千里外的知音天長地久。

  雨僝(chán)云僽(zhòu):梅月經(jīng)受雨和云的折磨。僝僽:折磨。黃庭堅《宴桃源》:“天氣把人僝僽,落絮游絲時候。”

  格調(diào):品格和情調(diào),此處專指品格。

  依舊:像以前一樣,指品格不變。

  賞析:

  ①“水邊”句:用林逋《山園小梅》:“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”詩意。

  ②小窗如晝:形容月光明亮。

  ③雨僝云僽:指風吹雨打。僝僽:摧殘。

  ④格調(diào):指品格。

  【評解】

  這首月下詠梅詞,以梅言志,借月抒懷。上片寫月下梅影,橫斜水邊。詩人小窗獨

  坐,暗香幽情,交相融合。下片寫明月清輝伴我入夢,夢中向千里外的好友致意。并表

  示即使遭到風雨摧殘,高潔的品質(zhì)也不會改變。全詞含蓄委婉,寓意殊深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5

  【作品介紹】

  南宋吳大有的一首送別佳構。其詞今存一首,因載《絕妙好詞》卷六得傳。

  【原文】

  點絳唇·送李琴泉

  江上旗亭,送君還是逢君處。

  酒闌呼渡。云壓沙鷗暮。

  漠漠蕭蕭,香凍梨花雨。

  添愁緒。斷腸柔櫓。相逐寒潮去。

  【注釋】

  1. 旗亭:即酒樓;

  2. 漠漠:密布彌漫的樣子;

  3. 蕭蕭:這里指的是風雨聲。

  4.柔櫓:指船槳,也指船槳劃動的擊水聲。

  【賞析】

  “江上旗亭,送君還是逢君處”兩句起筆,寫出離別的地點在“江上旗亭”。在江邊小酒樓里為朋友餞行。離愁難堪,更何況“送君還是逢君處”。過去歡樂地相逢在這個地方,而眼下分手又是在這同一個地方;以逢君的快樂襯托送君的悲哀。撫今追昔,觸景生情,更令人不堪回憶過去。

  “酒闌呼渡,云壓沙鷗暮”二句,寫作者與友人不得不分手時的無限眷戀之情。之所以“勸君更進一杯酒”,是因為“此地一為別,孤蓬萬里征”,不知何日再次相逢。盡管深情留連,眷戀不舍,但酒闌日暮,只得分手,只好呼喚渡船載友離去。蒼茫的暮靄中,只有沙鷗在低暗的云層下飛翔,離別而去的朋友,猶如眼前這“天地一沙鷗”,行蹤不定,浪跡天涯。而送行者的此時的心情,又好像周圍四合的暮云一樣黯淡無光,這里“酒闌”與“旗亭”互相照應:“呼渡”、“沙鷗”與“江上”照應。

  下片“漠漠蕭蕭,香凍梨花雨”,承接上片結句的`句意。寫出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無限愁思。“香凍”和“梨花雨”,可見此時正是春天。瀟瀟暮雨灑江天,天解人意,好像為離別而灑淚,云靄彌漫,春寒料峭,此時此地,此景此情,怎能不使人“添愁緒”呢!“添”,給本來已貯滿愁緒的心頭,又增添了幾許愁緒。結句意蘊深遠:“斷腸柔櫓,相逐寒潮去。”

  隨著那令人聞之腸斷的船槳聲,朋友所乘之船與寒潮相逐逐漸遠去,船櫓擊水聲則愈來愈弱,而佇立江岸的詞人的心情,即久久不能平靜。獨立蒼茫,暮雨瀟瀟,柔櫓遠去,心隨船往……這是一幅非常使人動情的“暮雨江干送行圖”。

  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詞,作者為吳大有,寶佑年間為太學生,宋亡以后,他退隱山林,不任蒙元。該詞淡雅雋永,別具情致。

  吳大有這首詞雖然短小,但卻蘊意豐富。詞中暮云,沙鷗、柔櫓、寒潮、梨花雨等語,雖似寫景卻字字含情,尤其是“闌”、“壓”、“暮”、“寒”等字,凄傷婉轉(zhuǎn),與詞人傷離惜別的凄涼之情融為一處,深遠哀婉,十分動人。

  本詞意象豐富,描寫細膩,緊要處,盡是點睛之字。情景交融,將離別的憂傷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景致,極富感染力。

  【作者介紹】

  吳大有(生卒年不詳)字有大,一字勉道,號松壑,嵊縣(今屬浙江)人,寶祐間游太學,率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,不報,遂退處林泉,與林昉、仇遠、白珽等詩酒自娛。元初辟為國子檢閱,不赴。有《千古功名鏡》。詞存一首,載《絕妙好詞》卷六。更多古詩詞賞析內(nèi)容請關注“”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6

  原文

  香冷金爐,夢回鴛帳馀香嫩。

  更無人問。

  一枕江南恨。

  消瘦休文,頓覺春衫褪。

  清明近。

  杏花吹盡。

  薄暮東風緊。

  譯文

  從夢中醒來,金爐中的香已冷,繡著鴛鴦的帷帳低垂著,點點余香若有若無。想要對人訴說夢境,卻無人相問,只剩一枕的憂郁苦悶。

  我已經(jīng)消瘦得如沈約般,突然就覺得春衫都寬寬大大了。清明已近,杏花已被吹落殆盡。不知不覺就到黃昏,頓感東風陣陣夾著寒意。

  注釋

  金爐:又作‘金猊’,香爐的一種。其形似獅。

  鴛帳:繡有鴛紋的帳幃。

  休文:即梁沈約,她是一個多愁多病的才子。

  東風:春風。

  賞析

  這首詞寫春景,抒離恨。上片寫室內(nèi)情景。香冷金猊,夢回鴛帳,離恨一枕,悄無人問。下片寫室外景色。清明節(jié)近,杏花隨風,薄暮來臨,東風漸緊。全詞通過景物描寫,曲折含蓄地表露了春愁與離恨。委婉柔媚,意境幽美。

  婉約詞表現(xiàn)的往往是一種深沉委婉的思緒,心靈的潛流,雖窄卻深。高度的物質(zhì)文明陶冶了文人細膩的感受,時代的陰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學帶上了哀怨的色彩,而詞這種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自身積淀的審美標準也影響了詞作者命題和立意。所以,作為一代中興名相的趙鼎,也將這首“春愁”詞也寫得婉約低回,“不減花間”(黃昇語),那么本詞就是可以理解的了。

  詞的上片寫春夢醒來獨自愁。“香冷金爐,夢回鴛帳馀香嫩。”這兩句說的是,金爐中,香已冷,繡著鴛鴦的帳惟低垂著,一切都是那么閑雅,那么靜謐,那么溫馨。一個“嫩”字以通感的手法寫出了余香之幽微,若有若無。但這種寧靜而溫馨的`環(huán)境又似乎處處暗含著一種無可排解的孤獨和感時傷懷的愁緒,這愁緒猶如那縷縷余香,捉摸不到,又排遣不去。“更無人問,一枕江南恨。”這說的是午夢醒來,愁緒不散,欲說夢境,又無人相慰相問。“恨”以“一枕”修飾,猶如用“一江”、“一舟”來修飾“愁”,化抽象為具體事物,組接無理而化合巧妙。“枕上片時春夢中,行盡江南數(shù)千里”(岑參《春夢》)。夢中的追尋越是迫切,醒來的失望就越發(fā)濃重。至于這恨,所指到底是什么,詞人沒有講明,也無須講明,這是因為這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閑愁閑恨,是一種泛化了的苦悶,這恨中蘊含的既有時代的憂郁,也有個人的愁緒。

  傷春愁春只是本詞的表層含義,人生的喟嘆,世事的憂慮,才是本詞的深層含義。

  下片以“消瘦休文”自比。“休文”即梁沈約,她是一個多愁多病的才子。據(jù)載,沈約病中日益消瘦,以至“百日數(shù)旬,革帶常應移孔,以手握臂,率計月小半分”。故此后人常以“沈腰”來比喻消瘦。“頓覺春衫褪”以夸張的手法突出“消瘦”的程度。“春衫裉”即春衫寬。這兩句說的是衣服覺寬,人兒憔悴、苦澀之中有著執(zhí)著。“頓”字以時間之短與衣衫之寬的對比突出消瘦之快,“頓”還有驚奇、感嘆、無奈等復雜感情。“清明近,杏花吹盡,薄暮東風緊。”這三句以景作結,含不盡之意。這三句說的是清明已近,那鬧春杏花已吹落殆盡,春色將老“一片飛花減卻春,風飄萬點正愁人。”在這種冷清的境界里,作者獨立無語,不覺又是黃昏,頓感東風陣陣夾寒意。清明時節(jié)多風雨,若再有風雨夜過園林,無多春色還能留幾分呢?東風帶來春雨,催開百花,然而東風又吹老園林,送走春色,所以宋人常有“東風惡”之語。“薄暮東風緊”寫的是眼前之景,暗含的卻是擔憂明日春色將逝之情。一個“緊”字通俗而富有表現(xiàn)力,既寫出了東風緊吹的力度,又寫出了作者“一任羅衣貼體寒”,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。

  這首詞屬于婉約派詞作,但婉而不弱,約而不晦。譬如詞的結尾,寫的是日暮花落之景。詞人傷春惜花,守至日暮,依然不愿去,雖無可奈何又依依不舍,惋嘆之中又有著堅韌,婉約之中猶有筋骨。詞的語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,雖到口即消卻耐人尋味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7

  點絳唇·黃花城早望

  清代納蘭性德

  五夜光寒,照來積雪平于棧。西風何限,自起披衣看。

  對此茫茫,不覺成長嘆。何時旦,曉星欲散,飛起平沙雁。

  譯文

 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,黃花城中彌漫著寒光,積雪的峭壁上,棧道顯得平滑了許多。無邊的寒風也阻撓不了我披衣觀景的興致。

  面對這茫茫雪色,不覺心中悵然,無限慨嘆!什么時候才能天亮,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,廣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經(jīng)起飛開始新的征程。

  注釋

  點絳唇:詞牌名,此調(diào)因江淹《詠美人春游》詩中有“白雪凝瓊貌,明珠點絳唇”句而取名。四十一字。上闋四句,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;下闋五句,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。

  黃花城:在今北京懷柔境內(nèi)。納蘭扈駕東巡,此為必經(jīng)之地。一說在五臺山附近。

  五夜:即五更。古代將一夜分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段,故稱。棧(zhàn):棧道。于絕險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。

  平沙雁:廣漠沙原上之大雁。

  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九月,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臺山,詞人隨從扈駕。途經(jīng)黃花城,詞人看到黃花城雪后將曉的景象,有感而發(fā),作下此詞。

  賞析

  這首詞描繪了黃花城雪后將曉的景象,與《烷溪沙·姜女廟》等或為同時之作。詞全用白描,但樸質(zhì)中饒含韻致,清奇中極見情味。黃花城奇異的景觀,作者無聊賴的心緒躍然紙上。

  詞的上片描寫邊塞地區(qū)凌晨的景色。“五夜”二句謂落了一夜的雪,五更天色欲明之時,雪已經(jīng)堆得與柵欄相平了。“西風”二句緊扣上文,所以要“看”,是由于積雪的寒光,使人誤以為天色已明;“披衣”是由于西風勁吹,寒氣襲人。

  下片“對此”二句,又與“看”字關聯(lián)。看到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,無邊無際,不覺令人百感交集,不住嘆息。“何時旦”句用提問表明此時尚未天明,剛才只是誤以為天明罷了。最后二句,又是對“何時旦”這一問題的答覆。星光漸淡,大雁開始起飛,離天明也不遠了。“平沙”當然是指“平于棧”的積雪。遣詞造句都有著落,前后互相呼應,行文十分綿密。

  通篇只描寫景物,而寓情于景,以景抒情。詞人用開闊的`意象表現(xiàn)內(nèi)心的情感,將環(huán)境的空曠凄涼映照在情感上,將大的環(huán)境空間疊加在深沉而復雜的小的情感上,給人呈現(xiàn)一種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(xiàn)方式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8

  原文:

  點絳唇·丁未冬過吳松作

  [宋代]姜夔

  燕雁無心,太湖西畔隨云去。數(shù)峰清苦。商略黃昏雨。

  第四橋邊,擬共天隨住。今何許。憑闌懷古。殘柳參差舞。

  譯文

  北方的鴻雁羨慕飛鳥的自由自在,從太湖西畔隨著白云翻飛。幾座孤峰蕭瑟愁苦,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。

  我真想在甘泉橋邊,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。可他如今在何處?我獨倚欄桿懷古,只見殘敗的柳枝雜亂的在風中飛舞。

  注釋

  點絳唇:詞牌名。四十一字,前片三仄韻,后片四仄韻。《清真集》入“仙呂調(diào)”,元北曲同,但平仄句式略異,今京劇中猶常用之。

  丁未:即南宋淳熙十四年(1187年)。吳松:一作“吳淞”,即今吳江市,屬江蘇省。

  燕(yān)雁:指北方幽燕一帶的.鴻雁。燕,北地也。無心:即無機心,猶言純?nèi)翁烊弧Q嘌銦o心:羨慕飛鳥的無憂無慮,自由自在。

  太湖:江蘇南境的大湖泊。

  商略:商量,醞釀,準備。

  第四橋:即“吳江城外之甘泉橋”(鄭文焯《絕妙好詞校錄》),“以泉品居第四”故名(干隆《蘇州府志》)。

  天隨:晚唐文學家陸龜蒙,自號天隨子。

  何許:何處,何時。

  參差:不齊貌。

  賞析:

  此詞通篇寫景,極淡遠之致,而胸襟之灑落方可概見。上片寫景,寫燕雁隨云,南北無定,實以自況,一種瀟灑自在之情,寫來飄然若仙;下片因地懷古,使無情物,著有情色,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。全詞雖只四十一字,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“過吳松”時“憑欄懷古”的心情,委婉含蓄,引人遐想。

  姜夔論詩有四素:氣象、體面、血脈、韻度。對四者的要求且是“氣象欲其渾厚”、“體面欲其宏大”、“血脈欲其貫通”、“韻度欲其飄逸”。雖是論詩之語,移之于詞,也甚貼切。讀此詞,知其所言非虛。此詞之意境,呈為一宇宙。

  上片之境,乃詞人俯仰天地之境。“燕雁無心”。燕念平聲(yān煙),北地也。燕雁即北來之雁。時值冬天,正是燕雁南飛的時節(jié)。陸龜蒙詠北雁之詩甚多,如《孤雁》:“我生天地間,獨作南賓雁。”《歸雁》:“北走南征象我曹,天涯迢遞翼應勞。”《京口》:“雁頻辭薊北。”《金陵道》:“北雁行行直。”《雁》:“南北路何長。”白石詩詞亦多詠雁,詩如《雁圖》、《除夜》,詞如《浣溪沙》及此詞。可能與他多年居無定所,浪跡江湖的感受及對龜蒙的萬分心儀有關。噼頭寫入空中之燕雁,正是暗喻飄泊之人生。無心即無機心,猶言純?nèi)翁烊弧|c出燕雁隨季節(jié)而飛之無心,則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純?nèi)翁烊弧4艘嗷谬斆稍娨狻j扆斆伞肚镔x有期因寄襲美》:“云似無心水似閑。”《和襲美新秋即事》:“心似孤云任所之,世塵中更有誰知。”下句緊接無心寫出:“太湖西畔隨云去。”燕雁隨著淡淡白云,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。燕雁之遠去,暗喻自己飄泊江湖之感。隨云而無心,則喻示自己純?nèi)翁烊恢猓侮愑簟恫匾辉掚椤吩疲喊资敖笃跒⒙洌鐣x宋間人。語到意工,不期于高遠而自高遠。”范成大稱其“翰墨人品,皆似晉宋之雅士。”張羽《白石道人傳》亦曰其“體貌輕盈,望之若神仙中人。”但白石與晉宋名士實有不同,晉宋所謂名士實為優(yōu)游卒歲的貴族,而白石一生布衣,又值南宋衰微之際,家國恨、身世愁實非晉宋名士可比。故下文寫出憂國傷時之念。太湖西畔一語,意境闊大遙遠。太湖包孕吳越,“天水合為一”(陸龜蒙《初入太湖》)。此詞意境實與天地同大也。

  “數(shù)峰清苦。商略黃昏雨。”商略一語,本有商量之義,又有醞釀義。湖上數(shù)峰清寂愁苦,黃昏時分,正醞釀著一番雨意。此句的數(shù)峰之清苦無可奈何反襯人亡萬千愁苦。從來擬人寫山,鮮此奇絕之筆。比之辛稼軒之“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,見我應如是”(《虞美人》),又是不同的況味。

  下片之境,乃詞人俯仰今古之境。

  “第四橋邊,擬共天隨住。”第四橋即“吳江城外之甘泉橋”(鄭文焯《絕妙好詞校錄》),“以泉品居第四”故名(干隆《蘇州府志》)。這是陸龜蒙的故鄉(xiāng)。《吳郡圖經(jīng)續(xù)志》云:“陸龜蒙宅在松江上甫里。”松江即吳江。天隨者,天隨子也,龜蒙之自號。天隨語出《莊子。在宥》“神動而天隨”,意即精神之動靜皆隨順天然。龜蒙本有胸懷濟世之志,其《村夜二首》云:“豈無致君術,堯舜不上下。豈無活國力,頗牧齊教化。”可是他身處晚唐末世,舉進士又不第,只好隱逸江湖。白石平生亦非無壯志,《昔游》詩云:“徘徊望神州,沉嘆英雄寡。”《永遇樂》:“中原生聚,神京耆老,南望長淮金鼓。”但他亦舉進士而不第,飄泊江湖一生。此陸、姜二人相似之一也。龜蒙精于《春秋》,其《甫里先生傳》自述:“性野逸無羈檢,好讀古圣人書,探大籍識大義”,“貞元中,韓晉公嘗著《春秋通例》,刻之于石”,“而顛倒漫漶翳塞,無一通者,殆將百年,人不敢指斥疵颣,先生恐疑誤后學,乃著書摭而辨之。”白石則精于禮樂,曾于南宋慶元三年“進《大樂議》于朝”,時南渡已六七十載,樂典久已亡滅,白石對當時樂制包括樂器樂曲歌辭,提出全面批評與建樹之構想,“書奏,詔付太常。”(《宋史·樂志六》)以布衣而對傳統(tǒng)文化負有高度責任感,此二人又一相同也。正是這種精神氣質(zhì)上的認同感,使白石有了“沉思只羨天隨子,蓑笠寒江過一生”(《三高祠》詩),及“三生定是陸天隨”(《除夜》詩)之語。第四橋邊,擬共天隨住,即是這種認同感的體現(xiàn)。

  第四橋邊,其地仍在,天隨子,其人則往矣。中間下擬共二字,便將仍在之故地與已往之古人與自己連結起來,泯沒了古今時間之界限。這是詞人為打破古今局限尋求與古人的精神句誦而采取的特殊筆法。再如劉過《沁園春》之與東坡、樂天、林和靖交游,亦是此一筆法。以上寫了自然、人生、歷史,筆筆翻出新意結筆更寫出現(xiàn)時代,筆力無限。“今何許”三字,語意豐富,涵蓋深廣。何許有何時、何處、為何、如何等多重含義。故“今何許”包含今是何世、世運至于何處、為何至此、如何面對等意。此是囊括宇宙、人生、歷史、時代之一大反詰,是充滿哲學反思意味一大反詰。而其中重點,主要在“今”之一字。憑欄懷古,筆力雄勁,氣象闊大。古與今上下映照成文,補足“今何許”一大反詰之歷史意蘊。應知此地古屬吳越,吳越興亡之殷鑒,曾引起晚唐龜蒙之無限感慨:“香徑長洲盡棘叢,奢云艷雨只悲風。吳王事事須亡國,未必西施勝六宮。”(《吳宮懷古》)亦不能不引起南宋白石之無限感慨:“美人臺上昔歡娛,今日空臺望五湖。殘雪未融青草死,苦無麋鹿過姑蘇。”(《除夜》)

  懷古正是傷今。“殘柳參差舞,”柳本纖弱,那堪又殘,故其舞也參差不齊,然而仍舞之不已。舞之一字執(zhí)著有力,蒼涼中寓含悲壯,悲壯中透露蒼涼。“殘柳參差舞”這一自然意象,實際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,隱然包含著雖已殘破仍不甘滅亡的意味。這與李商隱《登樂游原》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”,象征唐朝國運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。而其作為自然意象之本身,則又補足“今何許”一大反詰之自然意蘊。結筆之意境,實為南宋國運之寫照。返觀數(shù)峰清苦二句,其意蘊正為結尾之伏筆。在此九年之前,辛稼軒作《摸魚兒》,結云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。”乃是同一意境。白石本詞用舞字結穴,蘊含無限蒼涼悲壯。

  善于提空描寫,從虛處著筆,是白石詞的一大特點。此詞將身世之感、家國之恨融為一片,乃南宋愛國詞中無價瑰寶。而身世家國皆以自然意象出之,自然意象在詞中占優(yōu)勢,又將自然、人生、歷史(尚友天隨與懷古)、時代打成一片,融為一體。

  尤其“今何許”之一大反詰,其意義雖著重于今,但其意味實遠遠超越之,乃是詞人面對自然、人生、歷史、時代所提出之一哲學反思。全詞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。“今何許”,真可媲美于《桃花源記》“問今是何世”,《登幽州臺歌》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”。這首詞無限感慨,全在虛處,正是“意愈切而詞愈微”,這種寫法,易形成自我抒寫之形象與所寫之意象間接開距離,造成朦朧之美感。此詞聲情之配合亦極精妙。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為疊韻,末句三四字黃昏為雙聲,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四又為疊韻,參差又為雙聲。分毫不爽,自然天成。雙聲疊韻之回環(huán),妙用在于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聲情綿綿無盡之致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9

  原文:

  午夢初回,卷簾盡放春愁去。晝長無侶。自對黃鸝語。

  絮影蘋香,春在無人處。移舟去。未成新句。一硯梨花雨。

  譯文:

  午夢初回,卷簾盡放春愁去。晝長無侶。自對黃鸝語。

  午后從夢中醒來,卷起簾子將滿室春愁散去。白天時間漫長,無人做伴,甚是無聊。只能獨自對著樹上黃鸝言語。

  絮影蘋香,春在無人處。移舟去。未成新句。一硯梨花雨。

  空中柳絮飄飛,隱隱傳來蘋香,尋覓不到的春天原來在這里啊!乘著小舟去尋訪舊友,兩人正在梨花樹下醞釀構思,一陣細雨打落梨花,落滿硯臺。

  注釋:

  午夢初回,卷簾盡放春愁去。晝長無侶。自對黃鸝語。

  絮影蘋香,春在無人處。移舟去。未成新句。一硯(yàn)梨花雨。

  硯:硯臺。

  賞析:

  “午夢初回,卷簾盡放春愁去。”春天的天氣,催人欲睡,詞人午后醉入夢鄉(xiāng),醒來后,又覺室內(nèi)異常清靜,空氣似乎凝滯了一般。這種環(huán)境,使人愁悶。于是詞人打起簾子,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'空氣涌入室內(nèi),心情為之一暢。“卷簾盡放春愁去”。春愁乃無形之物,簾兒一卷,它竟象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。

  這句寫得富有特色,作者成功地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。“晝長無侶,自對黃鸝語”。寂寞的詞人,只有與黃鸝相對而語,將寂寞之情緒卻寫得趣味悠然,惱人春色日初長,在長長的白天里,詞人沒有詩朋酒侶,極感無聊。黃鸝而可與語,真奇想也。這一是烘托出無侶之孤寂,另外反映出閑愁之仍在,前面所謂“盡放春愁去”,其實并未放盡。詞情宛轉(zhuǎn),妙在含蓄。

  由于春愁難排,更由于無人與語,詞人遂移舟訪友,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闋。“絮影蘋香,春在無人處。”詞人已離開室內(nèi),融入大自然的懷抱。暮春時節(jié),柳絮紛飛,在陽光映照下,境界極美。在那飄著絮影、沁著蘋香的地方,自然充滿了春意。著意尋春春不見,原來春天卻在這里。詞人一腔喜悅溢于言外。至此,那無盡春愁,才真正被放了出去。

  “移舟去。未成新句,一硯梨花雨。”結筆寫出訪矣氏花園。“移舟去”,寫得閑婉。詞人只抓住園中一個景物——碩果軒旁的大梨樹一株;只寫一樁雅事——樹下題詩。正當他和園主人醞釀構思,可是詩句未成,突然下起雨來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0

  原文:

  點絳唇·云透斜陽

  云透斜陽,半樓紅影明窗戶。

  暮山無數(shù)。

  歸雁愁還去。

  十里平蕪,花遠重重樹。

  空凝佇。

  故人何處。

  可惜春將暮。

  譯文:

  1、平蕪:平曠的原野。

  2、凝佇:有所思慮、期待而立著不動。

  注釋:

  1、平蕪:平曠的原野。

  2、凝佇:有所思慮、期待而立著不動。

  賞析:

  作品賞析

  【注釋】

  ①平蕪:平曠的原野。

  ②凝佇:有所思慮、期待而立著不動。

  【評解】這首詞通過春景的'描寫,抒發(fā)作者懷人的情思。上片寫景。斜陽穿窗,暮山歸雁,已經(jīng)是黃昏的時候了。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。平蕪遠望,樹木重重,春色將暮,故人何在?宛轉(zhuǎn)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。全詞清新幽雅,委婉多姿。

  【集評】《松窗錄》:元寵六舉不第,著《鐵硯篇》自勵。宣和中成進士,有寵于徽宗。曾賞其“風弄一枝花影”、“暮山無數(shù),歸雁愁邊去”之句。又手書眉峰碧詞,問其出處,真跡藏其家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1

  原文:

  點絳唇·高峽流云

  [近現(xiàn)代]王國維

  高峽流云,人隨飛鳥穿云去。數(shù)峰著雨。相對青無語。

  嶺上金光,嶺下蒼煙沍。人間曙。疏林平楚。歷歷來時路。

  譯文及注釋:

  譯文

  高峻的峽谷中,煙云繚繞活動。人的眼光隨著峽中飛鳥,穿云而去。幾座經(jīng)歷風雨的青峰,相對而立,寂然無語。

  朝陽照取峰頂上,深谷中蒼煙凝結,云霧繚繞。隨著太陽升起,幽暗的山谷景色漸漸能看清了,剛才攀登過的路徑現(xiàn)取都已經(jīng)取自己的腳下了。

  注釋

  ①點絳唇:點絳唇,詞牌名,此調(diào)因江淹《詠美人春游》詩中有“白雪凝瓊貌,明珠點絳唇”句而取名。四十一字。上闋四句,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;下闋五句,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。

  ②高峽:指作者南歸時所經(jīng)的峽山。峽山,取海寧東北。古稱夾谷,自唐后更為硤山。有東西二山,相傳為秦始皇所鑿。飛鳥:指清晨時離巢之鳥。

  ③數(shù)峰:幾座青峰。

  ④沍(hù):凝結,閉塞。兩句的確是雨后朝霽的`山景。明人陳鑒《游硤山》詩:天斧何年噼兩峰,半空金翠出芙蓉。

  ⑤平楚:平闊的林野。此指山外的原野。歷歷:分明清楚。

  賞析:

  這首詞是在寫在凌晨天還沒亮時爬上山頂憑高遠望的感受,這首詞的境界中都含有對人生之了悟的成分。

  王國維特別善于寫景,“高峽流云彩,人隨飛鳥穿云去”寫出了一種類似杜甫“蕩胸生曾云彩,決眥入歸鳥”的那種攀登到半山高處所特有的景象。山下剛剛下過雨,山頂是晴天,山腰處亂云飛動,正是雨收而云未散的時候。“數(shù)峰著雨,相對青無語”,似乎是套用了經(jīng)夔《點絳唇》的“數(shù)峰清苦,商略黃昏雨”,這里“相對”解釋為人與“數(shù)峰”的相對要好些。因為對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靜靜地看著人在云霧里攀登,而人卻是在穿過半山的云霧之后才注意到這“著雨”的青山。青山雖然不會說話,卻在以雨后的美麗令人驚喜。

  “嶺上金光,嶺下蒼煙沍”是說:抬頭看,朝陽初照的峰頂已然在望;低頭看,腳下深谷蒼煙凝結,一片昏暗。因為在這里,從“嶺下蒼煙沍”到“人間曙,疏林平楚,歷歷來時路”這有一個時間的過程:隨著太陽的漸漸升高,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漸漸能夠看清了,剛才攀登途中所經(jīng)過的那些高高低低的叢林,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腳下。“歷歷”,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樣子,同時也是對往事和過去的回憶,用在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。在山下仰望攀登的道路,只能有“危乎高哉”的驚嘆而說不上“歷歷”;只有在經(jīng)過艱苦的攀登穿越烏云彩見到光明時才能夠有這種“歷歷”的回顧和反省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2

  點絳唇·紅杏飄香

  蘇軾〔宋代〕

  紅杏飄香,柳含煙翠拖輕縷。水邊朱戶。盡卷黃昏雨。

  燭影搖風,一枕傷春緒。歸不去。鳳樓何處。芳草迷歸路。

  譯文

  盛開的杏花芳香彌漫,柳樹綠了,垂絲飄飄如縷,其輕如煙。伊人就住在水邊的房屋里,她卷起簾子,目之所及只有一片黃昏雨。晚風吹來,燭光搖動。心中苦悶,愁臥在床。想回去卻又回不去。不知她現(xiàn)住在何處呢?外面芳草萋萋,我已經(jīng)找不到回去的路了。

  注釋

  點絳唇:詞牌名。四十一字,前片三仄韻,后片四仄韻。煙翠:青蒙蒙的`云霧。縷:線。形容一條一條下垂的柳枝。朱戶:紅色的門窗,多指女子居住的房屋。燭影搖風:燈燭之光映出的人、物的影子,被風搖晃的樣子。傷春緒:因春天將要歸去而引起憂傷、苦悶的情懷。鳳樓:指女子居住的小樓。芳草:散發(fā)出香氣的草。也指春天剛出土的青草。

  鑒賞

  這首詞的主旨是傷春念遠。上片憶往。紅杏翠”是眼前容色,雨中小樓為當日情事。“朱戶”暗示伊人身份,亦顯溫馨。下片思人。臥歸殘燭,傷春傷別。明知“歸不去”,仍然“迷歸路”,到底不能忘情。

  東坡才大如海,其詞堂情亦大。如“有情風萬里卷潮來,無情送潮歸”,固然極富創(chuàng)新之局面,而如“枝上”綿吹傷少,天涯何處無芳草”,則傷深具傳統(tǒng)之神理。此首《點絳唇》亦然。此詞所寫,乃是詞人歸于所愛女子無法如愿以償之一片深情懷想。

  上片懸想伊人之情境。“紅杏飄香,”含煙翠拖輕縷”,起筆點染春色如畫。萬紫千紅之春光,數(shù)紅杏、”煙最具有特征性,故詞中素有“紅杏枝頭春意鬧”、“江上”如煙”之名句。此寫紅杏意猶未足,更寫其香,杏人之香,別具一種清芬,寫出飄香,足見詞人感受之馨逸。此寫翠”,狀之以含煙,傷狀之以拖輕縷,既能寫出其輕如煙之態(tài),傷寫出其垂絲拂拂之姿,亦足見詞人感受之美好。這番美好的春色,本是大自然賜予人類之造化,詞人則以之賦予歸伊人之鐘情。這是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。

  下邊二句,遂由境及人。“水邊朱戶”,點出伊人所居。朱戶、臨水,皆暗示伊人之美、之秀氣。筆意與起二句同一旨趣。“盡卷黃昏雨”,詞筆至此終于寫出伊人,同時傷已輕輕宕開。伊人卷簾,其所見唯一片黃昏雨而已。黃昏雨,隱然喻說著一個愁字。句首之盡字,猶言總是,實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,無可奈何之情。此情融于一片黃昏雨景,隱秀之至。

  下片寫自己相思情境。“燭影搖風,一枕傷春緒。”燭影暗承上文黃昏而來,搖風,可見窗戶洞開,亦暗合前之朱戶卷簾。傷春緒即相思情,一枕,言總是愁臥,愁緒滿懷,相思成疾矣。此句傷正與盡卷黃昏雨相映照。上寫伊人卷簾愁望黃昏之雨,此寫自己相思成疾臥歸風燭,遂以虛摹與寫實,造成共時之奇境。挽合之精妙,有如兩鏡交輝,啟示著雙方心靈相向、靈犀相通但是無法如愿以償之人生命運。“歸不去”,遂一語道盡此情無法圓滿之恨事。

  “鳳樓何處。芳草迷歸路。”鳳樓朱戶歸不去。唯有長存于詞人心靈中之矚望而已。“何處”二字,問得凄然,其情畢見。矚望終非現(xiàn)實,現(xiàn)實是兩人之間,橫亙著一段不可逾越之距離。詞人以芳草萋萋之歸路象喻之。此路雖是歸路,直指鳳樓朱戶,但實在無法越過。句中“迷”之一字,感情沉重而深刻,迷惘失落之感,天長地遠之恨,意余言外。

  此詞結構、意境,皆深得唐五代宋初令詞傳統(tǒng)之神理。若論其造語,則和婉瑩秀,如“水邊朱戶,盡卷黃昏雨”,“鳳樓何處,芳草迷歸路”,置于晏歐集中,真可亂其楮葉。東坡才大,其詞作之佳勝,不止橫放杰出之一途而已。

  此詞意蘊之本體,實為詞人之深情。若無有一份真情實感,恐難有如此藝術造詣。東坡一生,如天馬行空,似無所掛礙。然而,東坡亦是性情中人,此詞有以見之。

  蘇軾

  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號鐵冠道人、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、蘇仙,漢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欒城,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畫家,歷史治水名人。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,在詩、詞、散文、書、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縱橫恣肆;詩題材廣闊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張比喻,獨具風格,與黃庭堅并稱“蘇黃”;詞開豪放一派,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稱“蘇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與歐陽修并稱“歐蘇”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蘇軾善書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長文人畫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作品有《東坡七集》《東坡易傳》《東坡樂府》《瀟湘竹石圖卷》《古木怪石圖卷》等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3

  原文

  采藥歸來,獨尋茅店沽新釀。暮煙千嶂。處處聞漁唱。

  醉弄扁舟,不怕黏天浪。江湖上。遮回疏放。作個閑人樣。

  翻譯

  譯文

  采集藥物回來,獨自尋找村店買新釀造的酒。傍晚的煙靄云繞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,聽漁舟唱晚,聲聲在耳。

  獨酌新釀,不禁生起散發(fā)扁舟之意,不再怕連天波浪。放縱山水,這一回不受拘束。做一個閑散之人。

  注釋

  ①采藥:謂采集藥物,亦指隱居避世。

  ②新釀:新釀造的`酒。

  ③暮煙:亦作“墓煙”,傍晚的煙靄。

  ④嶂:高峻如屏障的山峰。

  ⑤扁舟:小船。

  ⑥粘:連接。

  ⑦遮回:這回,這一次。

  賞析

 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間,陸游閑居山陰時。淳熙七年(1180),江西鬧水災,陸游于常平提舉任上,“奏撥義倉賑濟,檄諸郡發(fā)粟以予民”(《宋史·陸游傳》)。事后 ,卻以“擅權”獲罪,遭給事中趙汝愚借故彈劾,罷職還鄉(xiāng)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4

  原文

  春未來時,酒攜不到千巖路。瘦還如許。晚色天寒處。

  無限新愁,難對風前語。行人去。暗消春素。橫笛空山暮。

  譯文

  春天還沒到來,沒有雅興攜酒來千巖萬壑的越山游春。這株梅花長勢不好,花枝單薄清瘦,在清冷的暮色中,只見到這株梅花迎寒仁立的瘦削身影。

  一種新生的愁意涌上心頭,但是又無法對梅花訴說。悵然離去,留下梅花潔白的花瓣在即將到來的春天暗暗消盡。蒼茫的暮色中有一首《梅花落》凄然響起,空靈悠遠,悱惻悲惋。

  注釋

  點絳唇:詞牌名,又名“點櫻桃”、“十八香”、“南浦月”、“沙頭雨”、“尋瑤草”等。以馮延巳詞《點絳唇·蔭綠圍紅》為正體,雙調(diào)四十一字,前段四句三仄韻,后段五句四仄韻。越山:指會稽(今浙江紹興的山)。古越國建都會稽。

  千巖路:指越山,言其山千巖萬壑。

  瘦還如許:形容梅樹枝干嶙峋之態(tài)。

  如許:這樣。

  暗消春素:暗自憔悴消瘦。寫梅花在春日里悄無聲息地凋殘,也喻女子為離愁而暗暗消減了容姿。春素,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,指潔白的梅花,這里指代品行高潔的女子。素,同“愫”;幽素,懷思。

  橫笛:指笛曲《梅花落》。

  賞析

  這是一首詠梅詞。“春未”一韻,寫登山后的感慨,春天沒有到來時,是想不起要到高山上來飲酒賞花的。“瘦還”二韻寫見梅。夢窗喜歡用瘦字描寫梅,“無限”一韻,寫梅愁,擬人化筆法。梅如少女,心懷無限憂思,在春風面前難于吐露。風雨送春歸,春歸梅花也就凋零了。“行人”二韻,寫梅凋謝。隨著賞花行人的離去,梅花的春思也暗自消歇了。“橫笛空山暮”一韻以樂曲終結。寫空山夜幕下,只有傲霜雨的梅花笛曲在回響。這首小詞在描寫梅花的身姿神態(tài)的同時,又以笛曲來贊美梅花傲霜寒的.品格。詞中也流露出詞人的惜春之情。詞人寄情于物,表露眷戀情人的真情,用詞自然,蘊意綿長,凸現(xiàn)出詞人的藝術風格。

  上闕“春未來時,酒攜不到千巖路。”兩句,從側面著筆,交代“見梅”的緣由。“春未來時”,春天還沒到,即是時值隆冬,天氣異常寒冷,所以“酒攜不到千巖路”。天寒路遠,詞人到不了千巖山,這時在近前的越山看到了一株梅樹,下文即由此展開。“千巖”,點題越山。次句點出“酒”字,便流露微諷之意。“瘦還如許,晚色天寒處。”點題“見梅”。

  “瘦還如許,晚色天寒處。”“瘦”字經(jīng)常用來詠梅,此處采用了擬人的手法。此詞謂“瘦還如許”,可見詞人已非初次在此見梅。四字包含著無限輕憐細惜之意。詞人在詞中充分發(fā)揮了自己的想象力:梅花,仿佛一位超凡脫俗的女郎,在千巖路畔,日暮天寒,悄立盈盈,滿懷幽思。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樹煢煢獨立的孤瘦身影。

  下闕“無限新愁,難對風前語。”句,意思是一種新生的愁意涌上心頭,但是不能對梅花訴說,因為花不解語,難以對話,所以詞人“行人去”。所謂風前語,風前嘆,都不過是對風而語,都會隨風而逝,即使這樣不著痕跡的傾訴,都不能流露,可見愁緒無法排遣的詩人心中之苦。至此,上文似乎一直在寫景詠梅,到這里才注入人事。古人詠花,多用“解語”故事,此詞中活用又反用此意,尤覺婉曲動人。

  最后三句轉(zhuǎn)筆換意。“行人去,暗悄春素,橫笛空山暮。”這也是“無限新愁”的注腳。“行人去。暗消春素”為兩面寫法,既寫梅見行人去,難再在風前對行人傾訴,花也隨風飄散;又寫行人離去,因見梅而生起的傷春情愫,似乎又重新埋在了心底。借詠花而注入人事,已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渾融境界。仔細品味個中情景,詞人所眷戀的女郎的形象,已經(jīng)呼之欲出。“暗消春素”,詠梅詩詞,多用聞笛故事。因為笛曲中有《梅花落》曲,聽到聲聲橫笛,回蕩在空山暮色以之中,自然就聯(lián)想到梅花的零落了。這首詞最后所表現(xiàn)的是離索之思,蹉跎之恨,而又寫得這樣溫婉渾厚,含蘊不盡,如同空山中回響的笛聲,余音裊裊,給人們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。

  這首《點絳唇·越山見梅》只有四十一個字,雖短,但是極精,字句凝練,意境深遠。詞題“越山見梅”即交代清楚地點與事件,在越山上賞梅。這首詞看似一首詠梅詞,但是通篇對梅的著力不多,讀罷全詞,自有一種淡淡的憂愁與憐惜縈繞不絕。詞人的主旨并非單純詠梅,而是借梅喻人。他以豐富的想象力將這一株消瘦寡淡的梅花,比喻成一位清凈無染、超凡脫俗的女子。但隨者時光流逝,季節(jié)變換,這位女子也像梅花一樣,逃不過歲月的侵襲,“暗消春素”,芳華盡逝。這份輕憐細惜的擔心與憂愁為凌寒綻放的梅花而起,其實也因世間女子以及詞人的寵姬愛妾所生。

  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這首詞的具體創(chuàng)作時間不詳。在吳文英的詞作中,詠梅佳篇頗為不少,這首《點絳唇·越山見梅》便是其中的一篇。時夢窗寓居會稽(今浙江紹興),常游會稽山,賞梅對雪,頗多詞作。此詞即為詞人在紹興登越山賞梅而作。

  吳文英

  吳文英(約1200~1260),字君特,號夢窗,晚年又號覺翁,四明(今浙江寧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吳氏。與賈似道友善。有《夢窗詞集》一部,存詞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與一卷本。其詞作數(shù)量豐沃,風格雅致,多酬答、傷時與憶悼之作,號“詞中李商隱”。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。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5

  點絳唇·厚地高天

  厚地高天,側身頗覺平生左。小齋如舸,自許回旋可。

  聊復浮生,得此須臾我。乾坤大,霜林獨坐,紅葉紛紛墮。

  翻譯

  置身于高天厚地之間時,我會漸漸地覺得自己平生似乎事事都不順。不過好在我還有個小船般的書齋,在其中可以信馬由韁,任我發(fā)揮。

  姑且在這浮幻的人生中,暫時獲得真正的自我。天地如此之大,我獨自坐在經(jīng)霜后的'樹林中,看那些紅葉紛然墜落。

  注釋

  側身:置身。

  左:不當,不順;錯誤。

  平生:手稿本、《乙稿》、陳本作“生平”。

  小齋:指書房。

  舸:船。

  自許:自信。

  回旋:轉(zhuǎn)動,施展。

  聊復:姑且。

  浮生:老莊以人生在世,虛浮無定。后世相沿稱人生為浮生。

  須臾:片刻,短暫。

  乾坤:指天地。

  賞析

  上片首句謂字宙廣大悠久、無窮無盡。作看如此下筆,表明“我”要以審視千古的哲人眼光來述說人生。次句謂側身人世,苦痛便與生俱生,等于走錯了路。中國古人習慣,以“右”為正、為尊,以“左”為錯、為卑。用《紅樓夢評論》中的話說,“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”乃是“一時之誤謬”。這就為“人”側身人世定下了悲觀基調(diào)。“小齋如舸,自許回旋可。”人,側身人世便是苦痛,要怎么才能活下去。“我”說:“我”所占有的空間,僅如容身的小船,因而只好允許自己忍苦求生,逆來順受。由小“我”而推論大我:蕓蕓眾生,擠擠嚷嚷,周折回旋,只是為了存活,那很可哀。

  下片接著寫道“聊復浮生,得此須臾我。”人類重復地繁衍后代,“我”得到了短促的生命。言外之意,“我”在苦痛折磨中,也日漸走向死亡。由此觀察人世,人生如逝水,流向東海不復,豈不可哀。怎么打發(fā)這可哀的人生呢,作者以形象答復讀者:“乾坤大,霜林獨坐,紅葉紛紛墮。”“乾坤大”一句與上片起句“厚地高天”相照應,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廣大、悠久來與“我”并提,顯得“我”之卑微與速朽。“乾坤大”為葉韻句,但應與下兩句連讀,不應句斷。“乾坤大”充滿嘆息意味,嘆“我”乃“須臾”之物,又領起下兩句。

  這首詞,上片下片的前兩句,皆以詩化的思辨語言陳述,后兩句或三句,則描繪形象,有直觀性。這樣寫,好處在于僅用四十一個字,便可按照叔本華的哲學觀點,說明如此人生;缺點在于形象化不足,直觀性不強。

  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這首詞出自于《人間詞》乙稿,乙稿就總體看,寫于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間。然亦雜有1906年前的作品。陳《譜》曰:“《點絳唇·厚地高天》:‘霜林獨坐,紅葉紛紛墮’,‘小齋如舸,自許回旋可。’亦疑在蘇州時作。”這就是說,此詞作于1904年秋或1905年。

【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】相關文章:

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09-07

點絳唇原文翻譯賞析11-07

點絳唇原文及賞析02-27

點絳唇·閨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-01

點絳唇·閨思原文、翻譯及賞析02-02

秦觀《點絳唇桃源》原文翻譯及賞析12-20

點絳唇·詠梅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-22

點絳唇·病起懨懨原文翻譯及賞析09-19

(通用)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9-08

點絳唇·閑倚胡床原文翻譯及賞析10-30

黔江区| 静海县| 浑源县| 罗田县| 梓潼县| 寿宁县| 四平市| 海兴县| 德惠市| 珠海市| 如东县| 德化县| 清水河县| 南皮县| 明溪县| 临沂市| 乌恰县| 张家川| 手游| 博客| 洱源县| 庆阳市| 柯坪县| 开远市| 青州市| 邓州市| 吉首市| 岳阳县| 永康市| 常宁市| 乌苏市| 呼玛县| 顺义区| 西乌珠穆沁旗| 石首市| 和顺县| 泾源县| 香河县| 个旧市| 衡阳县| 塔城市|